8月8日,刺绣艺术大师王丽华创作的《青铜之韵》在中国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(以下简称“中国文交所”)挂牌上市,这是苏绣首次以资产包形式进入境外资本市场,资产包类似于股票的操作模式,即把它分成若干等分,在电子平台上公开发售。其中,《青铜之韵》定向发行4400万元。 高端苏绣份额化 王丽华将自己的12件青铜器题材苏绣作品打包成苏绣资产包《青铜之韵》后上市发行,这样既可以扩大作品知名度,建立公允的价值体系,同时可以让老百姓来参与。 艺术品资产包在中国文交所上市,是艺术品投资的一种模式,类似于股票交易。通过艺术品权益产权拆分为若干份进行发售,上市后,也可以像股票一样,或短线或长线买进卖出。此前,苏州长润已成功推出了《国家记忆》、《领袖风采》等资产包,较发行价平均上涨幅度超过10%,其中《领袖风采》上市数月,收益率已突破30%。此次发行的《青铜之韵》每股发行价是1港元,截至当天上午收盘为止成交30.94万元。在中国文交所上市的46只股票中,能在上市首日取得这样成交量的,《青铜之韵》是第一个。 通过将青铜器题材苏绣作品打包成苏绣资产包上市发行,苏绣作品与后续生产脱离关系,纯粹作为艺术投资产品而存在。通过高端苏绣份额化,实现了对高端苏绣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延伸。在高端苏绣资产包的问题上,王丽华表示苏绣作品的取材、技艺、时代性、美学价值等都应该是拔尖的,才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,进而有顺利运营的可能性。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,刺绣资产包上市,也使门槛高、价格昂贵的刺绣艺术品投资成为一种社会化、大众化的理财方式,降低了高端苏绣的投资门槛。 苏绣大师作品上市的保荐方——苏州长润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振言表示,苏绣作品成功进入资本市场,意味着刺绣将拓展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,为传承和弘扬这门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窗口。 为绣娘解决资金问题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苏绣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。因为苏绣技法繁多,需要8至10年的苦练方能有所成就,且大众对于苏绣的认识不足,如今苏绣行业出现人才不足、后继无力、资金匮乏等情况,传承发展陷入瓶颈。 通过文化与金融全面有效地结合和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,为绣娘拓宽了销售渠道,进一步解决资金问题。赵振言说,在成功运作“青铜”系列刺绣资产包上市后,他们还将运作更多的刺绣艺术品资产包上市,进一步弘扬苏绣文化,探索和推进苏绣文化艺术品牌市场化发展。王丽华也表示,如果有更多的艺术金融方式,她也愿意尝试,包括艺术品租赁、24小时现货交易平台等,希望高端苏绣能融入更多人的生活。 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伟表示,让一些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体现出应有价值,改变部分作品经济价值与付出劳动不成比例的现状,从而对整个从业群体产生促进作用,“我们希望能抓住这样一个机会,促进整个苏绣的发展。” 艺术品的“资本化” “作为一个外行,对于一件刺绣顶级精品到底值多少钱,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既然能够上市,作品真伪是不成问题的,其艺术价值在国内是得到内行认可的。多年来,国内艺术品市场炒作风、造假风暗流汹涌,投资艺术品几乎变成‘击鼓传花’的游戏,弄不好就会砸在自己手里。这无论是对于大师创作还是文化市场的繁荣,都是非常有害的。更不用说让中国艺术品走出去了。”一位业内人士表示。 刺绣作品上市,一方面是对其艺术价值的挖掘和肯定,另一方面实现了艺术品资本化。如果工艺大师的作品一直停留在“提篮小卖”的水平,创作一件卖掉一件才能回笼资金投入再创作,市场哪还有活力可言?艺术品资本化在国际上早已不是新话题,艺术品资本化借助长久的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形成良好的经验。像黄金一样,顶尖艺术品也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“硬通货”,艺术品保险、艺术品质押、艺术基金等都属于此种类型。 资本市场呼唤大师与精品 飞针走线,丝丝入画,发源于苏州的苏绣,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。作为中国“四大名绣”之一,苏绣早在明清时期已蜚声中外,并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正宗的苏绣从来都是由绣师一针一线纯手工制作,一幅精品一般费时数月甚至数年。而一名绣师创作的黄金时期不过十几二十年,从成名到“封针”,只有短短10年左右。就绣工而言,如没有天赋和多年的专注与磨炼,并经数月经年的“日日眼累、手酸、心乏的辛劳”,是很难出精品的。随着老一辈刺绣艺人的逐渐“退隐”,真正进入市场的苏绣精品非常有限。为此,很多投资收藏家斥资数十万元甚至百万元进行委托创作或预定跟单,为数不多的名师巨作往往尚未出厂就名花有主,这是精品苏绣价格步步升高的重要原因。 高端苏绣与金融资本结合是传统行业的新型发展模式。早在2011年10月,苏绣作品《富春山居图》与《世纪和平——百鸽图》在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上市,发售总价高达6785万元。这是我国非遗产品入主金融市场的首次尝试,也创下了迄今为止苏绣的最高价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