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以来,许多观众面对实验艺术作品,常常会发出“看不懂”的疑问,以至于实验艺术乃至当代艺术长期面临“脱离群众”的诘难。的确,20世纪80年代实验艺术在国内起步时,许多作品往往是西方艺术观念、技法、语言的简单挪用,缺乏对本土传统和经验的深入发掘与探索。8月17日,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,展出国内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52件实验艺术作品,揭示出实验艺术思考中国问题、讲述中国故事的可能路径。 此次参展作品均由2011年成立的中国美协实验艺委会委员提名、评选,涵盖装置、摄影、录像、行为等类型。对于材料、条件及状况不适宜展出的作品,则辅以文献展的方式呈现。尹秀珍、徐冰、宋冬、邱志杰等当代艺术家的跨媒介实验力作,首次通过全国美展平台与公众见面。 中国当下的艺术生态呈现出“三足鼎立”格局:以国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;以油画、雕塑、版画等为代表的西方传统艺术;强调媒材、观念、技法创新的当代艺术。过去,官方美术机构主办的展览,大都由前两者一统天下。此次实验艺术进入全国美展,能够为“国油版雕”等传统艺术从业者提供多元化的参考。对普通观众来说,这也是近距离了解实验艺术的机会,让大家知道艺术表达丰富的形式。因此,对于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的设立,舆论大都持肯定态度。 不过,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,并不意味着实验艺术变得“好懂”了、“贴近群众”了。此次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,就针对每件作品设置了标签及文字解读,向更多普通观众普及实验艺术的意义,也显示出观众接受实验艺术的难度。那么,实验艺术为什么不好懂?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 笔者认为,很可能是传统艺术的欣赏方式,并不足以应付实验艺术的解读需求。观众在面对后者时,对两类历史知识的敏感、熟悉和调动,往往不可或缺。 首先是艺术史。前不久,在一场名为“我们为什么看不懂当代艺术”的讨论中,批评家吕澎将核心问题归结于缺乏“对涉及艺术过去知识和综合知识的了解”。我们面对的作品,必然跟艺术史上的某些现象、风格、问题、人物、作品等发生联系,如果缺乏相关知识背景,便难以完全“看懂”眼前的作品。 我们不妨以此次实验艺术展区展品、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的《芥子园山水卷》为例。清代编绘的中国山水画技法的传统教科书《芥子园画传》,集中了明清绘画大家的典型画法,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,也是被量化的、可操作的、可临摹的、有规律可循的。例如针对画中的人物,就总结出“独坐看花式”、“两人看云式”、“三人对立式”等固定范式——一个人是什么姿势,两个人是什么姿势,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,都是规定好的。 徐冰认为,《芥子园画传》集中了描绘世界万物的“偏旁部首”,体现出中国绘画最核心的 “符号性”特征。他将其中典型的岩石、树木、流水等元素以及对应的指导性文字加以切割,重组成一幅长5.34米、宽0.34米的复杂山水画卷。新景山水被制成雕版,然后用传统 |